陈宝剑:要有学人本色 也要有公仆情怀

2012-03-25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从他的身上,我们汲取到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

  北京大学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进步师生,在这一方文明沃土中,曾广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习、研究、讲授、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积极进行准备。今天,我们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更要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五四精神,进一步传承北大百余年风雨历程中薪火相传的光荣传统,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北大的艰巨任务。

  杨善洲同志一心为民,始终为老百姓办实事,与群众血肉相连,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党的宗旨,展现了一位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我们今天学习他,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闪耀出的公仆精神。公仆意识诞生于启蒙运动;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的实践,发展出了“社会公仆”理论,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指南。公仆精神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同时,它也是北京大学的一面旗帜,蔡元培先生倡导劳工神圣,就任北大校长的第一天,向校工鞠躬,表明自己非为当官而来;鲁迅先生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民族之英魂;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以天下为己任,服务民族复兴,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福祉,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成为公仆精神的生动写照。

  对于我们北大人来说,要有学人本色,也要有公仆情怀,要树立服务理念,也要有奉献意识,要通过精神的传承,让党员干部更好地成为群众的公仆,管理人员更好地成为师生的公仆,北京大学更好地成为社会的公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学习和工作中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水平。

  杨善洲同志参加过革命,主持过当地土改,带领过一方百姓脱贫致富,退休后植树造林,换来了绿水青山。他的每一次角色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转变,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本色,反映出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北京大学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在北大人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骄子,王选院士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被誉为“当代毕昇”;孟二冬教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完成了《〈登科记考〉补正》等大批成果,成为人师的楷模。随着“211”、“985”工程的实施,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北大不仅要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作为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要将其内化为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与动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认真研究、寓知于行,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用自己的智慧、热情和汗水,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担负起引领社会进步的重任。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更可贵的是,他重事更重人,实干加巧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形成了一种干事创业的精神。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比照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应该更加坚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定发展方向,谋划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提高发展能力。

  北京大学是学术的殿堂,也是精神的摇篮,“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的理念在这里生生不息。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牢记,逸豫可以忘身,忧劳可以兴国。要干出一番事业,仅仅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成传统来瞻仰,那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时,我们要有毅力,有定力,为共同的事业殚精竭虑,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我们的远大理想才能化为现实成就,我们的人生才足够精彩。(作者系北京大学教师)